超声波测厚仪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探头故障、电路问题、耦合不良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异常。以下是常见故障、可能原因及对应的排除方法:
电源问题:电池电量耗尽、电源适配器损坏或接触不良。
主板或显示屏故障:内部电路短路、显示屏排线松动或液晶屏损坏。
开机键失灵:按键接触不良或内部触发电路故障。
电磁干扰:附近有强磁场设备(如电机、变频器)或信号传输线接触不良。
探头线故障:探头连接线破损、接头氧化或晶振元件松动。
仪器内部元件老化:滤波电容失效、模数转换器(ADC)故障。
耦合不良:耦合剂涂抹不足、类型选择错误(如高温环境未用耐温耦合剂)。
探头磨损或损坏:探头晶片磨损、表面污染(如油脂、锈迹)或晶片脱落。
被测件问题:材料声衰减严重(如铸件疏松)、表面粗糙或曲率过小。
仪器参数设置错误:声速值、测量模式(如未切换至 “高温模式”)或增益过低。
声速设置错误:未按实际材料输入声速(如将铝的声速误设为钢)。
探头类型不匹配:使用高频探头测厚壁件(衰减严重)或低频探头测薄壁件(分辨率不足)。
多层结构干扰:被测件存在涂层、氧化皮或夹层,仪器误将界面波识别为底波。
材料特性变化:被测件内部存在气孔、裂纹或热处理状态改变(如退火 vs 淬火)。
用标准试块校准声速:测量已知厚度的试块,调整声速值直至显示值与真实值一致。
按被测件厚度选择探头频率:薄壁件(<5mm)用 10MHz 探头,厚壁件(>50mm)用 2~5MHz 探头。
使用 “涂层模式” 或手动扣除涂层厚度,必要时剥离涂层后测量;对多层结构改用双晶探头区分界面。
对新材料先进行解剖验证,确认内部结构均匀性后再测量。
探头线断裂或接头松动:长期弯折导致内部导线断裂,或 BNC/SMA 接头螺丝松动。
晶振损坏:探头晶片因撞击或老化失去压电效应。
仪器发射电路故障:脉冲发生器损坏或激励电压异常。
更换探头线或重新焊接断点,拧紧接头螺丝;若为可拆卸探头,尝试连接其他探头测试仪器是否正常。
观察探头晶片是否有裂纹或脱胶,若损坏需返厂更换晶片(成本较高时建议直接换新探头)。
用示波器检测仪器发射端是否有脉冲信号,若无则需维修主板发射电路。
探头耐温不足:普通探头耐温≤60℃,高温环境(如管道、锅炉)未用专用高温探头。
耦合剂失效:常温耦合剂在高温下干涸或碳化,失去传导作用。
仪器过热保护:内部元件因高温性能下降,触发过热停机。
更换高温探头(如碳化钨材质,耐温可达 500~600℃),并确保探头与被测件接触时间<5 秒(避免过热)。
使用高温耦合剂(如二硫化钼膏、陶瓷耦合剂),或采用水冷却装置降低局部温度。
避免仪器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,可加装隔热套或间歇性测量。
初步排查:先检查电源、耦合剂、探头连接等基础问题,再考虑硬件故障。
替换法测试:用已知正常的探头、电池或线缆替换疑似故障部件,缩小问题范围。
校准验证:每次维修后用标准试块(如 10mm 钢块)校准,确保测量精度。
专业维修:涉及主板电路、探头晶片更换等复杂操作时,建议联系厂商售后,避免自行拆解导致保修失效。
通过系统性排查和针对性解决,可有效提升超声波测厚仪的故障处理效率。日常使用中注意仪器清洁、探头保养及定期校准,能显著降低故障发生率。
